国家最宝贵资源!应该铭记这些人,20位我国传感领域院士信息汇总

2023-06-05 传感器专家网

现代信息科学,以传感技术为基石之一。传感技术在航天航空、国防建设、民用电子科技等领域,有着关键作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技术。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也是在某一科学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专家,每一位院士都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本文整理了20位我国传感领域院士资料,他们代表着我国传感领域最高科学技术水平!值得我们铭记,了解。


获取更多传感器行业深度资讯、报告,了解传感器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等传感器知识,请关注传感器专家网。



李天初(1929.01.07.-)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安徽省金寨人,**爱员。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和1991年在我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历任我国计量院助研、副研、研究员。现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光干涉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研究。

上世纪80、90年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测量液体折射率,牛顿环测量光学表面反射相移等新原理新技术;研究空气折射率干涉仪设计原理,光干涉测量长度的相对不确定度极限等;规划并主持研制系列光纤基本参数测量标准装置。

1997年以来主持研制系列激光**-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 2014年NIM5喷泉钟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 2015年起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地面时间提供计量溯源; 规划指导研制飞秒光学频率梳, 建立微波和光学频率的相干联系; 指导研制伺服锁定光纤链路高**传输微波频率; 规划指导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 2015年参与国际锶原子推荐频率赋值; 指导研制NIM-AGRb-1铷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成功参加2017年国际绝对重力比对;指导潮汐重力频率偏移的研究; 规划和参加重力频率偏移来源于频率源,还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研究等。


发表主要****60余篇。1995、2002、2006年作为第一完**获一、二、三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各一次,2016年作为第二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庄松林(1940.08.14.-)光学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江苏省溧阳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79年赴美访问研究,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年、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突出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我国仪器仪表协会理事长,我国光学学会理事。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委员,我国兵器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华太极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庄松林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

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CAD的研究者。主持完成了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极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首创性的工作。他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镉) 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模/数变换和光容新无源期间和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14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一书。


1995年当选为我国工程院院士。


金国藩(1929.01.07.-)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首创人之一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浙江绍兴人,光学工程教授,**爱员。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清华大学,工作迄今。后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英国赫瑞奥特大学做访问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仪器仪表学会与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光学工程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个,***一、二、三等奖各一个,我国工程科技奖一个,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著有《计算机制全息图》,《二元光学》 ,《激光测量学》等。


尤政(1963.12.02- ) 机械电子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江苏省扬州人。**爱员。1985、1987、1990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2在清华大学博士后,1992年获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教授,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特殊津贴, 2005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年8月任清华大学爱委**、副校长。2021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爱委***、校长。兼任我国科协副**、***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学位委员会仪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我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我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学术方向为智能微**及其在空间应用。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制了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器件与微**,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应用。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与***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4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


蒋庄德(1955.08.04-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辽宁省庄河市人。民盟。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Ph.D)。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我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十一、十二届******。


长期从事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端MEMS传感技术及系列器件、数字化精密测量与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微纳米技术相关基础理论和生物检测技术及仪器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9项,并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发表文章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


褚君浩(1945.03.20—)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

学部: 信息技术科学部


江苏宜兴人,历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主任、主任,我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1966年,褚君浩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我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从事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研究。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

方家熊 (1939.10.22-) 光传感技术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学物理系,1966年我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我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


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著有卫星用长波HgCdTe探测器的研究等**报告10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2部,获得六个国家科技奖。


黄尚廉(1936.8.16-2008.7.21)光纤传感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重庆大学教授,我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精密仪器及机械,光电技术与**的研究。他建立了光栅测角**提高测角精度的理论体系,首创环形光导纤维束莫尔条纹全接收**,研制出0.1秒高精度光电圆刻线机。


他提出了复杂表格智能处理方法,并参与研制了国际领先水平的表格自动阅读机,获广泛应用。他在国内开创了智能结构**研究领域, 在结构健康监测及结构自适应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已获得成功应用。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分布式光纤温度/力/应变传感器**。他已获成果22项,其我国家奖2项,省市部委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已发表**280余篇,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江碧涛,(1967.08.16-)女,航天遥感领域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安徽六安人。1988年、1993年分获原测绘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我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为我国人民61646部队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


长期从事航天遥感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是航天遥感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多星多传感器协同探测与应用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担任多个工程型号总师,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和**重大项目,在多传感器信息协同解译、高分辨率图像高精度处理、多类异构卫星协同探测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推动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跨越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我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我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李言荣(1961.7.10-),电子信息材料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四川省射洪县人。199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学位,曾留学德国Karlsruhe科研中心和美国Colorado at Boulder大学。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四川大学教授、校长,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发明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解决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发明了介电薄膜的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的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装备于煤矿**监测**,一体化集成的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的发展。主要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290余篇,其我国外主要刊物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


雷清泉(1938.07.23-),绝缘技术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四川省岳池县人,**爱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年公派留学西德汉诺威Hannover大学,1993年被聘为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任我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与西安交大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长期从事工程电介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特别是纳米电介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运动及性能研究。截至2010年11月,雷清泉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科研课题12项,在利用热激电流技术研究绝缘高聚物中的电子运动规律、评定其耐电老化特性和指导材料的改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且达到了我国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发明了共缩聚制备新型省醌黑高聚物粉末材料的新方法,发现了新的导电规律,制成了原始创新的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解决了国际上半导电高分子粉末材料在传感器领域长期未获应用的多项技术难题,新型传感器与大庆的采油电泵机组配套,取得了经济效益。


雷清泉坚持电气绝缘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与电子信息和纳米科技的交叉,强调在电力与石油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为高聚物绝缘材料的热激电流研究和省醌黑高聚物的合成、电磁性能及传感器应用研究。2017年,在国际著名刊物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目为“An electrical super-insulator prototype of 1D gas-solid Al2O3 nanocell”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维纳元胞的概念,使纳米电介质击穿理论取得了**性进展。


赵连城(1938.02.18-)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江苏省阜宁县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我**产爱爱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原子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学科和本科专业的创始人,光电信息与量子器件实验室的奠基者。


长期从事半导体异质结、量子阱和超晶格、共格量子点岛、双波段激发和多波段调谐等光电薄膜材料和器件及各种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研究,以及发光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导纤维和器件、信息存储材料、绿色荧光蛋白和分子荧光探针,能带结构分析和断带隙超晶格的工程技术应用等,包括:远程通信全光网络工程的宽带光纤和器件;腔道癌症3D内窥观察和光量子治疗光纤**;夜视彩色红外相机和红外监控**机**;战场目标探测、识别和监控红外成像**;人造和天然石墨烯制取和高灵敏传感器及快速充电长寿命电池、人造金刚石、非制冷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等。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05年曾任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三**之一兼。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42名,接受博士后8人。出版《信息功能材料学》等专著6本。发表**400余篇,被国外他人引用***余篇次,部分研究结果被收入国际权威著作。1994年获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目前正承担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任务多项。


周立伟(1932.9.17-)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浙江省诸暨市人,**爱员。1958年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毕业,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协**、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我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团成员等职。


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宽束电子光学理论领域创建了自己的科学学派,所研制的像增强器电子光学**设计软件包为我国微光夜视器件自主研制与开发开辟道路。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奖励。


1984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玉奎(1932.9.17-)分析化学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

学部:化学部


河北保定人,主要从事色谱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至今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先后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美国国家环保署进行高级访问。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专家,我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我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 J. Chromatography A、Talanta、Anal. Chim. Acta等**编委。


主要从事色谱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我国色谱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基础研究方面,采用统计热力学的方法研究溶质在多种色谱分离模式下的保留行为,推导出物理意义明确的描述流动相组成对色谱保留值影响的理论表达式,阐明了色谱过程中影响分离行为的分子结构因素,从而建立了**的色谱热力学研究方法,也为液相色谱专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景虹(1967.12-)分析化学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

学部:化学部


吉林春市人,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及纳米电化学领域的研究。1991年毕业于我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获化学物理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1996年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第九届吉林省政协委员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李景虹致力于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分析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及环境能源电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李景虹先后以第一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管晓宏(1955.11-)**工程学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四川省泸州市人,分别于1982、1985年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与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电机与**工程系博士学位;1993-1995年任美国PG&E公司高级顾问工程师,1999-2000年访问哈佛大学,1995年起先后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工程研究所所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1999-2009年任机械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2001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成员、双聘教授,2003-2008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


管晓宏院士是IEEE Fellow,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编辑,主要从事复杂网络化**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电力、能源、制造**优化,网络信息安全与综合安全,信息物理融合**包括智能电网、传感器网络等领域的研究。


王曦(1966.08-)材料科学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学部:技术科学部


江苏南通人,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0年、1993年先后获我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在我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曾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副所长、爱委***、爱委**;兼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2022年任广东省**。


王曦院士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在对离子注入SOI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将SOI材料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在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辅助薄膜沉积技术研究方面,揭示了载能离子作用下薄膜表面微结构、相组分、电子学、光学、生物学特性,实现了载能离子束薄膜生长的可控制性。曾获我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我国科学院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王阳元(1935.01.01-)微电子学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浙江宁波人,主要从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微纳电子科学家、教育家,我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主任 。


王阳元于1958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担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我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主任;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 。


黄如(1969.11.-)微电子器件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江苏省南京市人,主要从事微电子低功耗器件及工艺研究。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7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科学院院士,发展我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校长、爱委***。


黄如提出并研制出面向低功耗高可靠电路应用的准SOI新结构器件和面向超低功耗电路应用的肖特基-隧穿混合控制新机理器件。发展了适于十纳米以下集成电路的围栅纳米线器件理论及技术,**揭示了器件关键特性的新变化及其物理根源,提出了可大规模集成的新工艺方法,成功研制出低功耗围栅纳米线器件及模块电路。发现了纳米尺度器件中涨落性和可靠性耦合的新现象及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涨落性/可靠性分析表征方法及模型。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我国青年科技奖等。


谭久彬(1955.03.05.-)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

当选年份:我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爱员。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导,任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常务委员、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


一直从事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研究,提出多模复合运动基准方法、多轴运动基准误差分离方法和主动负刚度隔微振方法等

突破超精密运动基准等系列核心技术,研制成功4种***计量标准装置和21种大型超精密测量仪器与超大型超精密测试装备,形成**的超精密测量体系,精度水平处于国际前列。解决了我国战略**装备、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卫星相机等36个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推动了该类装备性能的提升。

建成国内第一个超精密仪器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06年)、二等奖2项(2013年、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1997年)。获授权中外发明专利132项(国际发明专利21项)。制定标准26项。发表SCI、EI检索**310余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博士61名,硕士72名。


结语

传感技术是一门共性基础技术,因此在材料科学、微电子、电子、机械、生物化学等等领域,均存在相关的科学研究,因此本文介绍的院士也来自这些相关领域,并对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做出许多贡献。

每一位院士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然而限于篇幅,本文介绍的传感领域院士仅有20位,还有许多杰出的传感院士泰斗无法介绍给大家认识。

本文仅做抛砖引玉,让大家知道我国还有这么多院士默默为我国的传感事业做出贡献。

有哪些传感领域或测量测控、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您认为希望跟大家介绍?欢迎在传感器专家网头条号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


院士介绍资料来自我国科学院、我国工程院、****、百度百科等权威网站,因资料繁多,时间仓促,如有错漏请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本内容对话框反馈。


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传感器专家网观点或立场。更多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如有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sensorexpert@sensorexpert.com.cn


崛起的中科系,被改变的我国芯片产业格局

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信创产业逐步成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产CPU产业强势崛起的过程中,你首先想到的会是哪几企业?答案有很多,但“中科系”的提及率绝对很高。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系”旗下

芯片战场丨芯片领域三箭齐发 英特尔跑步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圣何塞报道在硅谷源泉之一的圣何塞,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在带领英特尔加速奔跑。当地时间9月19日,2023英特尔on技术创新大会于美国加利

OPPO重启芯片业务?国产芯片或需告别“单打独斗”

财联社9月19日讯(记者 唐植潇)近日有消息称,OPPO将会重启芯片业务,并且“有部分员工已经回流,加入到了车载业务之中”。记者就此事向OPPO方面进行核实,对方表示“不予置评”。特百惠(我国)数字与

600亿颗芯片!我国巨头正式宣布,美媒:**也没料到制裁这么快

我国芯片市场与美国依赖我国的集成电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庞大的需求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我国的电子消费市场一直在迅速增长,包括智能手机、电视、电脑和各种智能设备等,这些设备都需要高性能的芯

最新手机芯片天梯图:A17、华为麒麟9000S,排在什么位置?

近日,最火的两颗芯片分别是苹果的3nm芯片A17 Pro,虽然很多人吐槽它较上一代提升不明显,但论性能,可以碾压任何安卓芯片,甚至是领先2代的。另外一款芯片,则是华为麒麟9000S,当然,这颗芯片工艺

韩国芯片连续13个月暴跌,尹锡悦指责我国不采购,外媒:自食其果

据韩国媒体称,韩国的半导体出口额已经连续暴跌13个月了,比去年同比下降了28%左右。韩国政府急的焦头烂额。尹锡悦政府竟直接甩锅我国,话里话外都是指责,他认为韩国半导体卖不出竟是我国的原因,我国应该帮助

我国突破芯片瓶颈将影响全球秩序?美国很担心,指出我国关键弱点

我国在芯片半导体领域一直深受美国的**,通过贸易制裁的方式阻止高端芯片进入我国市场。这样的举措一度造成我国芯片领域发展断档,不过随着我国科技企业近几年的突破,目前我国已经在芯片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没有他,我国芯片发展至少要**十年?

前几天,华为一声不响的上线了mate60系列,带着麒麟芯片9000s强势回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华为麒麟芯片**背后,我们不该忘记这位老人—张汝京。我国半导体之父,为回**造芯片,被开除**户籍,

陈清泰:未来汽车颠覆传统,50%以上的零部件体系面临重构

【有车以后 资讯】“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使传统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都面临重构。”12月16日,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上,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智能汽车的价值链

「姿势」一辆汽车由多少个零件组成?保证你说不清...

投稿点这里汽车有多少个零件?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标准答案...据估计,一般轿车约由1万多个不可拆解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结构极其复杂的特制汽车,如F1赛车等,其**零部件的数量可达到2万个

全球最大的1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都是世界500强 无我国企业

【卡车之家 原创】美国《财富》**每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是以营业收入数据对全球企业作出排名的榜单。2017年“世界500强”榜单中,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厂商共占据33席(除去大型工程车辆企业),

汽车零部件企业哪家强?除了博世**还有这些名字你一定耳熟能详

文:懂车帝原创 李德喆[懂车帝原创 行业]9月18日,由《我国汽车报》主办,罗兰贝格协办的2019汽车零部件“双百强”企业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在两份榜单中,博世、**、电装位列2019全球汽车零部件

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产业链

行业现状(Reference:产业运行 | 202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汽协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700万辆,新能源销量超过550万辆(Reference: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乘

全球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核心技术都被他们垄断,自主遗憾缺席

提到电影,我们会想到张艺谋、冯小刚,而很少会想到幕后的制作人;提起流行乐,我们会想到周杰伦、萧敬腾,而很少会想到背后的作词人。台前台后,一幕之别,知名度往往相差甚远。车界又何尝不是如此,知名车企我们都

高清汽车各零部件构造图,看完你就是汽车专家!

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即将举行,大批中企强势回归!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陶震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经过3年疫情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通信展今年有望再现往日盛况。2月27日至3月2日,由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主办的20

太空新赛道:6G时代的卫星通信,究竟是什么?

近日华为、苹果争相推出手机卫星通信功能,成为一大亮点,不少手机厂商也将目光投到卫星通信。放眼未来,手机直连卫星的卫星通信服务将是大势所趋,也是6G时代的重要标志。华为以“北斗三号”为依托,率先把“卫星

光纤#光纤通信

国内企业在光通信产品的参数测试过程中,通常使用国外的先进测试设备。然而,这些测试仪器之间往往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手动调试仪器并通过旋钮、按钮和人眼观察波形或数据。这不仅*作繁琐易出错,而且测试效率低下。

龙头20cm涨停,7天股价翻倍!一文看懂卫星通信前世今生及产业链

卫星通信概念股华力创通今日再度强势拉升,截至发稿,该股股价20cm涨停,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113%,现报23.52元续刷阶段新高,总市值155.9亿元。消息上,有媒体从供应链获悉,Mate 60 P

工信部: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实现网络层面的移动通信号码归属地变更的条件

针对网友提出的“电话号码归属地更改”建议,工信部近日给出了官方回复。此前,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向工信部留言称,“现在电话都是实名制,电话号绑定的***及一些主流的软件较多,更换号码后造成一系列问题

AD
更多相关文章